(1)爆炸性物質:在外界作用如明火、高溫、氧化劑、沖擊等影響下能發生高速化學反應而引起爆炸的物質。
(2)易燃固體:凡是燃點較低,在遇火、遇熱、撞擊、摩擦或與某些物質(如氧化劑)接觸后,會引起強烈燃燒的固體物質。
(3)易燃和可燃液體:在常溫下容易燃燒的液態物質:按照我國有關部門的規定,凡是閃點在61℃以下的液體都屬于易燃液體。
(4)氧化劑:凡能氧化其他物質,而自身被還原的物質。其特性是遇熱分解放出氧氣,一旦接觸到火種就會猛烈燃燒。其次,經摩擦、振動、撞擊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也會引起燃燒和爆炸。
(5)爆炸危險場所:指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和爆炸性混合物能侵入以致有爆炸危險的區域。
(6)爆炸性混合物:在大氣條件下氣體、蒸氣、薄霧、粉坐或纖維狀的易燃物質與氧氣混合點燃后,燃燒將在整個范圍內傳播的混合物:
(7)自燃點:物質自發的著火燃燒的最低溫度。
(8)生產性粉塵:生產中接觸的粉塵。
(9)職業中毒:在生產過程中工業毒物引起的中毒。
(10)最高允許濃度(或稱閥限值):空氣中毒物的濃度,人在該濃度下長期工作毒性或慢性中毒的限量值,單位為mg/m3。
(11)致死量LD:毒物侵入人體內并能引起死亡的劑量稱為致死量。
(12)致死濃度比:指用毒劑濃度表示急性中毒的一種尺度。IC100 表示100%死亡率的致死濃度;IC50 表示50%死亡率的致死濃度
(13)最小致死劑量MLD:表示在一組受試動物中,僅引起一只動物死亡的劑量。大多數毒物的MLD 較LD50 小1~2 倍:
(14)最小致死濃度MlC:表示在—組受試動物中,僅引起一只動物死亡的濃度。
(1)分散:廣義的分散指固體粉狀物質分布于氣體、液體或另一種固體粉狀物質之中。在涂料生產中是指固體粉末狀的顏(填)料分布于液體漆料(或固體)中形成穩定的膠態分散體系的過程。
(2)濕潤過程:在涂料生產中指用漆料取代空氣或水分在顏料表面形成包覆膜的過程。
(3)解聚過程:在涂料生產中指借助外加機械力將顏料附聚體和聚集體恢復或接近恢復到原級粒子的過程。
(4)穩定化過程:在涂料生產中指解聚后的顏料粒子被足夠厚、連續和不揮發的成膜物質永久分散的不再次聚結成大顆粒的過程。
(5)絮凝:在涂料生產中指顏料經解聚合再聚集的現象。
(6)聚結:在涂料生產中指干顏料粒子團聚在一起,其中充滿空氣,與絮凝不同。
(7)湍流(紊流):流體的一種流動類型。高速下產生,流體質點的運動跡線極其紊亂而流線很易改變的流動。圓管中流體的雷諾數大于10000 時,呈湍流現象。
(8)滯流(層流):流體的一種流動類型。低速下產生。流體質點的運動跡線有條不紊的流動。圓管中流體的雷諾數小于2300 時,呈滯流現象。
(9)過渡流:介于滯流與湍流之間的一種流動形態:圓管中流體的雷諾數一般大于2300 而小于5000或10000。
(10)預分散、拌合:在涂料生產中指液體色漆生產的第一道工序.即將顏料與漆基混合均勻,得到部分濕潤,為進一步解聚分散作準備的工藝過程。形成的產物通稱拌合漿。
(11)研磨:在涂料生產中是指將拌合漿進一步解聚,分散成合于需要的分散體的工藝過程.形成的產物通稱研磨(漆)漿。
(12)調漆:在涂料生產中是指對研磨漆漿進行穩定化的工藝過程。包括調整顏色、補齊用料,制成所需的液態涂料產品。
(13)調色:找色,在涂料生產中是指在調漆過程中調整顏色的工藝,使最終產品的顏色符合要求。
(14)凈化:在涂料生產中是指將調漆后的產品除去不必要雜質的工藝過程。
(15)熔融擠出法:在涂料生產中是指粉末涂料的一種生產方法。將加熱熔融的混合物料通過擠出機均勻分散成產品。
(1)底材:基底涂有色漆(或清漆)涂層或要涂色膝(或清漆)的各種材料,主要指其表面。.
(2)底材表面處理:在涂漆前對被涂物表面進行的一切準備工作。
(3)除油:脫脂去除金屬工件表面的油污的工藝過程。
(4)除銹:去除鋼鐵表面銹垢的工藝過程。
(5)除舊漆:清除基材上舊涂膜的工藝過程。
(6)磷化:用鈷、錳、鋅、鉻正磷酸鹽溶液處理金屬制品使其表面生成一層不溶性磷酸鹽保護膜的工藝過程。
(7)鈍化:采用化學方法使金屬基材表面產生一層結構致密的鈍性薄膜,防止金屬清洗后的氧化腐蝕,并增加表面的涂裝活性,提高金屬與涂層間的附著力。與磷化處理配套使用。
(8)打磨:利用摩擦作用對基材進行處理的過程。分手工操作和機械工操作。
(9)涂裝環境:涂裝過程中,涂裝場所的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照度、通風、防塵、安全衛生等。
(10)涂裝三要素:指直接影響涂層質量的三個要素,即涂料、涂裝技術和涂裝管理。
(11)空氣噴涂,經過噴槍噴在被涂物表面上涂料施工方法。
(12)無空氣噴涂;高壓無空氣噴涂,將涂料用加壓泵加壓后,通過特制的噴槍噴出到被涂物表面的涂料施工方法。
(13)熱噴涂,將涂料預熱至一定溫度,采用通常空氣噴涂設備噴涂的涂料.
(14)靜電噴涂,利用高壓靜電作用將涂料涂布在工件表面的涂料施工方法。
(15)自動噴涂,用自動噴涂機械代替人工操作以實現涂裝自動化的施工方法。
(1)成膜:涂料施工在被涂物件表面和使其形成固態連續涂膜的過程。
(2)物理方式成膜:非轉化型成膜物質組成涂料的成膜方式。包括溶劑或分散介質的揮發成膜和聚合物粒子聚結成膜。
(3)化學方式成膜:由轉化現成膜物質組成的涂料,依靠化學方式成膜。成膜物質在施工為薄膜狀態下,聚合成為高聚物的涂膜。
(4)揮發成膜:液態涂料涂在被涂物件上形成“濕膜”,其中所含的溶劑或介質揮發到大氣中,涂膜粘度逐步加大至一定程度而形成固態涂膜。
(5)聚合物粒子聚結成膜:涂料成膜物質中的高聚物粒子,在—定條件下互相聚結而成為連續的固態涂膜
(6)固化:用加熱或化學方法使涂層發生縮合或聚合的過程。
(7)干燥:液態漆膜轉變成固態漆膜的整個過程。
(8)自(然)干(燥):(空)氣干(燥) 在常溫空氣中涂層自然干燥的過程。
(9)烘(烤)干(燥):用加熱方法使涂層干燥的過程。
一.基本名詞
(1)涂膜:漆膜涂于底材上的—道或多返涂層所形成的連續的膜。
(2)涂層:經一次施涂所得到的連續的膜。
(3)隔離涂層:封閉涂層 用于隔離上層涂料和下層表面之間發生物理或化學作用的涂層。
(4)底涂層:在底材上涂底漆所形成的涂層。
(5)中間涂層:介于底涂層與面涂層之間的涂層。
(6)面涂層:涂料配套體系的最后一道涂層。
(7)濕膜:液態涂料施工到被涂物件表固后形成的可流動的液態薄層。
二.品種名詞
(1)清漆:不含著色物質的一類涂料。涂于底材時能形成特殊性能的透明漆膜(不再使用的術語:凡立水)
(2)透明(色)漆:含有著色物質的透明的涂料。它是在清漆中加人醇溶性、油溶性染料或少量有機著色顏料調制而成的。
(3)色漆:含有顏料的一類涂料。涂于底材時能形成具有保護、裝飾或其他特殊功能的不透明的漆膜。
(4)底漆:多層涂裝時,直接涂到底材上的涂料。
(5)二道底漆、二道漿:多層涂裝時,介于底漆和面漆之間表面的色漆。
(6)面漆:多層涂裝時,涂于最上層的清漆或色漆。
(7)陶瓷涂料:是一種全新的水性無機涂料,它是以納米無機溶膠為粘合劑,以溶膠-凝膠法為基礎,經低溫烘烤而形成無機均質的涂膜。主要成份為Si(硅)、O(氧)、AI(鋁)等。
一.基本名詞
(1)涂膜:漆膜涂于底材上的—道或多返涂層所形成的連續的膜。
(2)涂層:經一次施涂所得到的連續的膜。
(3)隔離涂層:封閉涂層 用于隔離上層涂料和下層表面之間發生物理或化學作用的涂層。
(4)底涂層:在底材上涂底漆所形成的涂層。
(5)中間涂層:介于底涂層與面涂層之間的涂層。
(6)面涂層:涂料配套體系的最后一道涂層。
(7)濕膜:液態涂料施工到被涂物件表固后形成的可流動的液態薄層。
二.品種名詞
1、基本名詞
(1)涂料:涂于物體表面能形成具有保護、裝飾或特殊性能(如絕緣、導電、示溫、隱身等)的固態涂膜的一類液體或固體材料之總稱。早期大多以植物油為主要原料,故有“油漆”之稱。現合成樹脂已大部或全部取代了植物油,故稱為“涂料”。
(2)有機涂料:主要成膜物質由有機物組成的涂料。
(3)無機涂料:主要成膜物質由無機物組成的涂料。
(4)溶劑型涂料:完全以有機物為溶劑的涂料。
(5)水性涂料:完全或主要以水為介質的涂料。
(6)水溶性涂料:以水溶性樹脂為主要成膜物質的涂料。
(7)粉末涂料:不含溶劑的粉末狀涂料。
(8)高固體份涂料:含揮發分極低的涂料。調制到可施工粘度時固體分含量(體積計)可高達55%以上。
(9)雙(多)組份涂料:雙(多)包裝涂料兩(多)種組份分別包裝,使用前必須按規定比例調和的涂料。
(10)氣溶膠涂料:又稱罐噴涂料。利用漆罐中氣溶膠而噴涂的涂料。
(11)有機溶膠:主要成膜物質分散于溶劑中的一類涂料。通常指溶膠級聚氯乙烯樹脂分散在增塑劑及有機溶劑中制成的涂料。
2、組成名詞
(1)高分子化合物:又稱高聚物、聚合物,大分子化合物。分子量高達幾千到幾百萬。絕大多數是由許多同樣結構單元重復組成,但多系分子量不同的同系混合物。
(2)高分子溶液:指分散相高聚物與分散介質具有強親合力的親液溶膠。
(3)成膜物(質):漆基中能單獨形成有一定強度的連續涂膜的物質。
(4)樹脂:一類固態、半固態或假固態、分子量不定的聚合物。有時也可以是液態的聚合物。通常有軟化或熔融的溫度范圍,軟化時,在應力作用下有流動的傾向。(5)天然樹脂:來源于植物、動物或礦物的樹脂。
(6)合成樹脂:由簡單化合物(其本身沒有樹脂的特性)通過化學反應(如加聚或縮聚等)制得的樹脂。
(7)改性樹脂:通過化學反應使天然樹脂或合成樹脂的化學結構發生部分改變的樹脂。
(8)顏料:通常是粉狀、不溶于介質的有色物質,由于它有光學、保護、裝飾等性能而用于涂料。
(9)溶劑:在通常干燥條件下,可揮發的、并能完全溶解漆基的單組分或多組分的液體。
(10)助劑:也稱為涂料的輔助材料組分,對涂料或涂膜的某一特定方面起改進作用的物質。它不能單獨形成涂膜,但在涂料成膜后能作為—組分存在于涂膜中。
(11)顏料體積濃度(PVC) :色漆中顏料、體質顏料及其他固體粒子的體積與不揮發物的總體積之比值,通常以百分數%表示。
(12)顏基比:色漆中顏料(包括體質顏料)與漆基的體積(或質量)之比值。
(13)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涂料中所含的可揮發的有機化合物的含量。
(1)針孔:一種在涂膜中存在著類似于用針刺成的細孔的缺陷。它是由于濕膜中混入的空氣泡和產生的其它氣泡破裂,且在漆膜干燥(固化)前不能流平而造成,也會由于底材處理或施涂不當(漆膜過厚等)而造成的。
(2)起皺:漆膜呈現多少有規律的小波幅波紋形式的皺紋,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皺紋的大小或密集率可隨漆膜組成及成膜時條件(包括溫度、濕膜厚度和大氣污染情況)而變化。
(3)橘皮:漆膜呈現橘皮狀外觀的表面缺陷。噴涂施工(尤其底材為平面)時,易出現此缺陷。
(4)流掛: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時,由于其抗流掛性差或施工不當、漆膜過厚等原因而使濕漆膜向下移動,形成各種形狀的下緣厚度不均勻。涂層流掛可由整個垂直面上料下墜而造成的似垂簾狀漆膜外觀,亦稱幕狀流掛,可由局部窄縫或釘眼等處的過量涂料造成的窄條狀下墜,亦稱條狀流掛,淚狀掛是條狀流掛的一種特殊形式。
(5)縮孔:漆膜干燥后仍滯留的若干大小不等、分布各異的圓形小坑的現象。此缺陷俗稱為麻坑(點)。
(1)發渾:清漆、清油或稀釋劑由于不溶物析出而呈現云霧狀不透明現象。
(2)變稠、變厚、發脹:色漆在貯存過程中,由于組分間發生化學反應而引起的稠度增高(不一定增加到不能使用的程度)、體積膨脹的現象。
(3)膠化:涂料從液態變為不能使用的固態或半固態的現象。
(4)粗粒:涂料在貯存過程中展現出的粗顆粒(即少許結皮、凝膠、凝聚體或外來粗粒)。
(5)返粗:色漆在貯存過程中,出于顏料的絮凝而使研磨細度變差的現象。
(6)起氣泡:涂料在施涂過程中形成的空氣,或溶劑蒸汽等氣體,或者兩者兼有的泡。這種泡在漆膜干燥過程中可以消失,也可以永久存在。